帝国的滋味:一口盐,一块铁,何以维系中华二千年?
公元前81年,长安城未央宫内,一场关乎国运的辩论正激烈上演。民间来的贤良文人痛心疾首:“官制铁器质劣价高,农民要放下农活奔波百里,才能买到一把耕犁!”而御座旁的桑弘羊只是沉稳回应:“不如此,北击匈奴的军费从何而来?治理黄河的款项又从何而出?”
公元前81年,长安城未央宫内,一场关乎国运的辩论正激烈上演。民间来的贤良文人痛心疾首:“官制铁器质劣价高,农民要放下农活奔波百里,才能买到一把耕犁!”而御座旁的桑弘羊只是沉稳回应:“不如此,北击匈奴的军费从何而来?治理黄河的款项又从何而出?”
提起黄巢,多数人只记得他“满城尽带黄金甲”的霸气,却少有人知:这位掀翻大唐的起义领袖,最早是靠私盐生意“发家”的狠角色。他的盐铺不只卖盐,更是覆盖半个唐朝的“地下商业帝国”,连官府都得绕着走——正是这门赚得盆满钵满的“黑生意”,成了他后来拉起十万大军、敢跟朝廷
私盐贩子这个头衔不能望文生义。首先,贩私盐需要严密的组织来对抗官府缉私,使得盐贩头目能够具备组织、管理能力和武装斗争经验。同时,贩私盐利润高,能为起事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。而刚好官盐价格高昂(如唐朝盐价飞涨)、强行摊派(如南宋计口敷盐),加上天灾和苛政(如唐末关
商代就有专门管盐的官,叫卤小臣。到了西周,又设了盐人,专门盯着盐的买卖。春秋时候,齐国管仲搞了个官山海政策,把山上的矿产、海里的盐都算成国家资源,民间能煮盐,但卖盐得归官府管,这其实是收税,不算真正的专卖。